1. 思想起源与早期探索(1970s - 1980s)
STL 的核心理念源于其创始人 Alexander Stepanov 的长期思考:能否将算法从具体应用中抽象出来,且不损失运行效率? 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数学后,Stepanov 与 David Musser 等人合作,先后使用 Tecton、Schema 和 Ada 语言进行泛型库的早期实验。这些探索虽未直接产出实用成果,却为其日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2. 转向 C++ 与关键突破(1987 - 1992)
1987 年,Stepanov 在贝尔实验室开始使用 C++ 实践泛型编程。尽管当时 C++ 尚未引入模板语法,他仍通过继承机制构建了庞大的算法库。在与 Bjarne Stroustrup(C++ 创始人)等专家的交流中,他认识到 C/C++ 指针的高效性与灵活性正是实现泛型化的理想基础——迭代器概念即由此演化而来,成为连接容器与算法的通用“桥梁”。
3. 雏形诞生与标准化推进(1992 - 1994)
1992 年,Stepanov 在惠普实验室与 Meng Lee 合作,开发出包含大量数据结构和算法组件的 HP STL,成为现代 STL 的雏形。1993 年,在 Andrew Koenig 的推动下,Stepanov 向 C++ 标准委员会展示 STL 设计理念。次年,提案经过优化(如引入分配器以屏蔽平台差异),最终在滑铁卢会议上被纳入 C++ 标准草案。
4. 正式确立与持续演进(1998 年至今)
1998 年,随着 ANSI/ISO C++ 标准正式发布,STL 成为 C++ 标准库的核心组成部分。此后,STL 随 C++ 标准的迭代(如 C++11、C++17 等)不断引入智能指针、移动语义等新特性,但其“泛型化、高效率”的设计原则始终未变。
C语言网提供由在职研发工程师或ACM蓝桥杯竞赛优秀选手录制的视频教程,并配有习题和答疑,点击了解:
一点编程也不会写的:零基础C语言学练课程
解决困扰你多年的C语言疑难杂症特性的C语言进阶课程
从零到写出一个爬虫的Python编程课程
只会语法写不出代码?手把手带你写100个编程真题的编程百练课程
信息学奥赛或C++选手的 必学C++课程
蓝桥杯ACM、信息学奥赛的必学课程:算法竞赛课入门课程
手把手讲解近五年真题的蓝桥杯辅导课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