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法一:
按照题目一步一步计算,先求A的因子之和是否是B的值,再求B的因子之和是否是A的值
优缺点:
优点:通俗易懂,条理清晰
缺点:运算量大,时间复杂度太高
示例代码:
#include <stdio.h> #include <math.h> #define N 3000 // 亲密数范围 int fun_sum(int x) // 计算x的除x本身以外的因子之和 { int i, sum = 1; // 1是所有数的因子,为避免多次计算,sum初始化为1并且i的初值为2 for (i = 2; i < sqrt(x); i++) // 如果有因子,其中必有一个因子小于等于该数的平方根 { if (x % i == 0) // 如果找到了因子 { sum += i; // 把当前的一个因子求和 if (i != x / i) // 避免平方根的重复计算 { sum += x / i; // 求和时加上另一个因子(不是平方根) } } } return sum; } int main() { int A, B; int t1, t2; for (B = 2; B < N; B++) // 1不是亲密数所以从2开始 { t1 = fun_sum(B); // 求B的因子之和 for (A = 2; A < B; A++) // 1不是亲密数所以从2开始,并且小的在前 { t2 = fun_sum(A); // 求A的因子之和 if (A == fun_sum(B) && B == fun_sum(A)) // 如果B的因子之和等于A,并且A的因子之和等于B { printf("(%d,%d)", A, B); } } } return 0; }
方法二:小技巧,把A的因子之和赋值给B,然后再看B的因子之和是否等于A,如果等于就输出
优缺点:
优点:方便快捷,运算高效
缺点:程序没那么直观,思路比较跳脱
示例代码:
#include <stdio.h> #include <math.h> #define N 3000 // 亲密数范围 int fun_sum(int x) // 计算x的除x本身以外的因子之和 { int i, sum = 1; // 1是所有数的因子,为避免多次计算,sum初始化为1并且i的初值为2 for (i = 2; i < sqrt(x); i++) // 如果有因子,其中必有一个因子小于等于该数的平方根 { if (x % i == 0) // 如果找到了因子 { sum += i; // 把当前的一个因子求和 if (i != x / i) // 避免平方根的重复计算 { sum += x / i; // 求和时加上另一个因子(不是平方根) } } } return sum; } int main() { int A, B; int t1, t2; for (A = 2; A < N; A++) // 1不是亲密数,所以从2开始遍历 { B = fun_sum(A); // 把当前A的因子之和赋值给B(B的值等于A的因子之和) if ((A == fun_sum(B)) && (A < B)) // 如果B的因子之和等于A的值并且小的数在前 { printf("(%d,%d)", A, B); } } return 0; }
0.0分
1 人评分